行业动态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时间:2018-09-03 发布者: 浏览次数:9860次

  人口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稳步推进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全国率先进入减量发展阶段……处在城市深刻转型期的北京还要不要发展,要怎么发展?

  2018年市“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成为市政协2018年协商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的重点议题。

  从2018年3月开始,市政协就启动了相关学习、调研和协商活动,不仅组织委员实地调研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区,还通过“委员沙龙”活动听取意见建议。在议政性常委会议上,市政协还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作专题辅导报告,并组织常委们集中视察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1.jpg

  1.“仰望星空”攻关原始创新

  怀柔科学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实验室内,世界上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技术全球领先,堪称推动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大国重器”;我国高铁技术蓬勃发展的“幕后功臣”——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运用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新一款高速列车上线前,都会在这里做定型试验……

  常委视察中,一项项“硬科技”让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振奋不已。

  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上,张新民用几个数字点出基础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可以分为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100。对中国现状而言,从1到10和从10到100这种优化、再次创新的过程,在过去几十年很常见,但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却很缺乏。”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朴英同意这个观点,“中国对新技术的跟踪和集成能力都很强,但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往往是‘仰望星空’的原始创新。”

  有着雄厚科技创新资源的北京理应承担起成为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的重任。

  张新民说,前沿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离不开大型科学装置。据不完全统计,在1950年以前,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大型科学装置有关的仅有一项;而在1970年以后,则上升到40%。到1990年以后,这个比例更是高达48%。

  201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提出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集聚国内外优势力量,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张新民建议,北京市应与中科院和央属高校等科研机构联合,进一步加强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物质科学、宇宙起源与演化、地球系统等领域,组织以我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市政协委员调研后形成的报告也建议,加快对“三城”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的前瞻布局;多元化吸引国内外资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及大装置的共建共享;开拓国际视野,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把握创新主动权,前瞻布局北京研发新方向。

  2.让更多顶尖人才扎根北京

  “在美国硅谷地区,外国人占36%,中关村区域全加起来,外国人也不到1%,当前科技创新对国际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人才引进、签证等政策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第二小组讨论中,市政协委员、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徐熙第一个发言,就引起委员们对人才问题的热烈讨论。

  2018年上半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金融、体育、教育卫生、高技能等7类人才的引进加大力度,在落户等方面开出了前所未有的具体条件。

  在徐熙看来,这份政策大礼包切切实实提升了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当前的问题是,企业反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的宣传解读还需要进一步到位,吸引优秀人才的发展环境还要继续优化。

  这个环境不仅仅是创新环境。对很多企业来说,孩子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能否有良好的养老医疗环境、人才能否落地、住房能否解决问题等,反而比优惠的产业政策更有吸引力。

  在引进世界顶尖科技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掘年轻人才。徐熙说,人才政策要针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超前谋划。比如北京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将至少需要几万名程序员的支撑,这方面要尽早谋划。要紧盯风投、猎头等这些敏锐的市场主体正在跟踪的人才,“不要等人家评完奖了,再跟进做些锦上添花的事,到时候就晚了。”

  市政协委员、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贺志强建议北京进一步加强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培育和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或中介机构在北京开展业务,进一步放宽和简化海外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许可的门槛和手续,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子女教育、汽车摇号、购房资格等方面予以一定照顾等。

  市政协委员、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政府围绕大型科技企业建立“创新小区”,借鉴房地产建高档社区的做法,配套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资源,让这些优秀人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根扎在北京。

  市政协委员在调研报告中也建议,把重点扶持企业及其相关科创企业的税收增长与人才落户指标挂钩,以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探索运用税收杠杆,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抵税政策,提升吸引力。

  3.做强科技创新“生产线”

  市政协委员任亚光所在的京城机电虽已是国家装备制造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但在与国外顶尖企业的对比中,他心头的危机感从未消除过。

  13年前,京城机电并购了有“德国机床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马德里希·科堡公司。因受出口限制的影响,京城机电想将先进技术带回中国生产。但尴尬的是,德国公司拿来全部图纸,派工程师全程指导,还让德国技工负责加工,但依然造不出令人满意的高质量产品。

  “原因就在于高精尖产业的配套产业链不够完善,一些配件不是漏油就是精度不够。”在任亚光看来,像高端机床这样的先进制造业,需要优质的产业链条予以配套,尤其在现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更应高度关注。

  京城机电所遇问题反映的就是现代创新的典型特征: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高精尖产业形不成集群,持续高水平的创新就得不到保障。

  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虽然北京技术整体研发的规模、能力较强,但存在零散、持续性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创新链存在缺失或断裂,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进一步加快,这种局面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结构性隐患。

  他对此还有个贴切比喻,“科技创新体系就如同一条‘生产线’,其决定了产出的最大数量与平均质量,‘生产线’不升级,投入原料再多,提高的也只是产量,对质量不会有本质的提升。”

  他建议,构建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四个层次,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创新组织系统。特别注重加强应用研究,集中资源建设一批比肩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即弗朗霍夫学会)的新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创新链,快速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形成专门性、持续性、积累性和规模性创新的技术工厂。

  4.建立“企业吹哨、服务报到”机制

  2017年12月,北京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等10个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为北京的产业选择指明了战略方向。

  而与此同时发布的还有财政、土地、人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它们和2018年发布的“9+N”政策体系,都是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出的努力。

  市政协委员在调研走访中听到不少企业反映,虽然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已出台,但市级层面协调联动服务成效不高,针对企业的高效精准服务不够也不灵活。

  市政协委员、韩国SK集团顾问孙子强认为,北京对企业的服务保障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他建议,建立“企业吹哨、服务报到”的机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和保姆式产业园区建设。

  他说,政府应设立科技园区服务机构,解决科技企业的项目审批、工商、税务、银行、人力资源服务、法务、评估、资质认定、员工培训、资本对接甚至企业账务系统服务等共性服务问题,帮助解决科技企业的烦恼。

  他还提醒,加强并优化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的评估机制,从市场上尤其是著名的外资和民营企业的专业管理者中选拔人才作为政府的顾问团队,组建专项产业小组,对专项人才和拟落地的产业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估,避免遗漏优秀人才和项目,更要避免庸才插队和不合格企业落地。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急需的服务各有不同。龙信数据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委员也认为,应围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建立精准服务体系,如初创期需要的是宽松的准入环境,成长期需要的是资本的助力,发展期需要股改上市辅导,成熟期需要并购重组的政策支持等。

  “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也要因企施策。”屈庆超说,政府支持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应该是普惠的,尤其应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税费为主;针对大企业则要一企一策,特别是对未来具有保障国家安全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


【返回列表】